一份“糾紛到我為止”的暖企裁判
2025-03-24 09:44:59 來源:人民法院報、陽江中院
反腐資訊網訊:李法官,我們2024年盈利突破3400萬元啦!感謝您的公正裁判,讓公司輕裝上陣,扭虧為盈!”新春之際,廣東陽江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長李橋握著手機,耳畔傳來黑龍江某國有機床公司李經理喜悅的聲音。
窗前杜鵑紅山茶開得正艷,這通跨越三千公里的報喜電話,瞬間將李橋的思緒拉回到了那段為解決糾紛而日夜忙碌的日子……
一份“半道撂荒”的兩難協(xié)議
時光倒回到2019年,機床公司與廣東某鑄造公司簽下1.9億元采購大單,為對方定制30臺特種機床。
隨后,鑄造公司支付了500萬元履約保證金和4臺機床的60%進度款。機床公司按約制造并交付完4臺機床后,公司財務部卻算出了驚心賬目——每造一臺虧損百萬余元。
“經核算合同價低于成本,繼續(xù)生產將導致國有資產流失。”機床公司李經理苦惱道,“審計部門責令暫停合同履行,能否再談談價格?”
“白紙黑字都簽好了,還談什么?請按約履行,盡快派員調試已交付的4臺設備!”鑄造公司這邊態(tài)度堅決。
鑄造公司買機床是為了給關聯企業(yè)供貨,4臺機床已經在山東某裝備公司廠房,等待調試中。
雙方協(xié)商未果,鑄造公司將機床公司訴至陽江市江城區(qū)人民法院,要求機床公司支付延期交貨違約金500余萬元及相關經濟損失300余萬元。
后江城區(qū)法院作出終止合同關系的判決,并判令機床公司賠償違約金571.33萬元,同時以4臺機床未驗收為由,駁回了機床公司對4臺機床尾款的付款請求。
雙方均不服判決,提起上訴。
2023年8月,案卷來到李橋案頭。卷宗里密密麻麻的質證筆錄,像兩條倔強扭打的鐵索,看得人太陽穴突突直跳。
不管是企業(yè)還是個人到法院打官司,不僅僅是為了定分——依法明是非善惡、定權利歸屬,更希望的是止爭——實質化解糾紛、真正案結事了。
“一審判決從法理上沒有問題,但合同終止后的鑄造公司履約保證金返還問題沒解決,機床公司也還需另案起訴剩余40%貨款。”李橋揉了揉眉心,窗外的鳳凰樹在熱浪中搖曳,葉片翻飛如他腦海里翻騰的思緒。
有沒有辦法讓雙方經歷一次訴訟,了結全部糾葛,避免陷入連環(huán)訴訟的泥淖?李橋陷入沉思。
經過一番思考后,李橋認定:“4臺存在爭議的設備是關鍵……”
一場“另辟蹊徑”的千里勘查
然而,第一次開庭,雙方對4臺設備說辭大相徑庭。
“你們這4臺機床一直都沒調試好,根本沒法使用,更不要說驗收了。”鑄造公司翟經理表示。
機床公司李經理氣憤不已:“后來機床已調試好了,你們也能正常使用,就是不肯簽驗收報告。”
到底4臺機床是個什么狀態(tài),有沒有達到實質可交付條件?
常規(guī)穩(wěn)妥的辦法是,委托專業(yè)機構鑒定。
法官一行前往涉案廠房勘驗機床使用情況
但李橋心里明白,鑒定耗時長,案件標的額大,鑒定費也高。且機床是專門定制,很難找到既有鑒定能力雙方又都認可的機構。
“既然是專業(yè)領域的特殊定制,能不能提議雙方共同推選出一名在數控機床領域的專家,共同參與現場勘查?”
李橋這一另辟蹊徑的想法得到了積極回應。經協(xié)商,雙方均同意邀請曾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數控機床資深專家張靜海,參與現場勘查。
2024年1月,北國已是銀裝素裹,李橋一行來到山東省惠民縣某廠房。
“咔嗒”一聲電源開啟,機床顯示屏亮起的藍光映在眾人臉上。張靜海像老中醫(yī)號脈般調取著運行日志,法官助理舉著執(zhí)法記錄儀,鏡頭掃過平臺堆積的金屬碎屑,在冬日陽光下泛著細碎銀光。北風從半開的卷閘門鉆進來,把專家手中的記錄本吹得嘩嘩作響。
連續(xù)6小時的“望聞問切”,勘查組發(fā)現機床累計運轉超700天,雖有換擋不利索、輔助設備功能不達標等“小感冒”,但核心功能完好。
這次勘查,戳破了鑄造公司“未驗收”的托詞,設備目前存在瑕疵,但不能確定是交貨時就有,還是使用中沒有維護好引起的。
晚上6點多,夜幕悄然降臨,園區(qū)路燈一盞盞亮起,暖黃的光刺破夜色、照亮來路。
李橋深知,要讓南北企業(yè)實質化解糾紛,就要把可能衍生數年的履約保證金、質保金等潛在矛盾,全數納入本次審判。
一份“糾紛到我為止”的用心裁判
合同顯然不宜強制履行,只能依法終止。但如何避免雙方當事人再添另案起訴的麻煩呢?李橋仍然想多做幾分努力。
盯著面前用紅筆圈出的《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第36條——關于合同無效時的釋明問題的規(guī)定,李橋陷入沉思。
另行起訴的背后,是充分保障訴權的制度考量。但在民事領域,尊重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是優(yōu)先原則。能不能像上次勘查不走鑒定、改請專家一樣,摸清當事人的意愿,引導在二審一攬子解決爭議呢?李橋決定大膽一試。
“各位請看,如果我們現在不把履約保證金和質保金問題說清楚,你們可能還會再打兩場官司。”視頻調解會上,李橋把訴訟成本拆解成具體問題:一邊賣不出設備、一邊沒買到設備,再耗下去可能要吃掉公司不少利潤,訴訟周期也足以讓商機變成“過期面包”。
屏幕兩端的企業(yè)代表沉默了,他們看見法官關注的,不僅是法律條文,還有對企業(yè)命運的深切關懷。
“現在你們都不同意調解,如果信任法院,可以在本案二審階段補充提出返還履約保證金或支付剩余質保金的訴訟請求,由中院一并裁判處理。”李橋耐心地向雙方提出建議。
雙方當場欣然接受。
感念于來自當事人沉甸甸的信任,又有了一次性裁判解決爭議的正當程序基礎,李橋很快潛心投入到裁判中……
2024年3月27日,當這份26頁的判決書翩然而至時,兩家企業(yè)的負責人不約而同翻到最后一頁:4875元!
這個戲劇性的數字,是經過精密計算的債務相抵結果。機床公司需支付的合同違約金、需退的履約保證金,恰好與鑄造公司應付的機床尾款和設備質保金相差無幾。
“如此,也不用我們額外再付4臺機床的剩余尾款,就可以獲得4臺機床的完整權屬,解了我們資金支付緊張的困局,也免了再次身陷訴訟的麻煩。”鑄造公司翟經理說道。
機床公司辦公室里,財務總監(jiān)正在紅頭文件上簽字——那筆原本要計提的訴訟準備金,此刻正化作新生產線的第一筆啟動資金。
漫步陽江十里銀灘,李橋想起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穿透式審判”的論述。潮水退去時,沙灘上縱橫交錯的痕跡總會被浪花撫平,而法官要做的,不正是用法律智慧化解那些商業(yè)暗礁,讓企業(yè)航船繼續(xù)破浪前行嗎?
遠處漁火明滅,宛如當事人寄來的感謝信里跳動的字符,見證著南粵大地上這個關于“一次性實質化解矛盾”的暖企故事。
這樣摸透糾紛“病根”“糾紛到我為止”,在廣東法院已成共識。
從群眾、企業(yè)的視角看待“案-件比”和感受“公平正義”,最核心的落腳點就是“一次性實質化解矛盾”和“糾紛到我為止”,讓當事人以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最少的投入獲得最佳的糾紛處理效果,這也是法院踐行“如我在訴”、提升審判質效最直觀的體現。
據了解,2024年廣東法院“案-件比”為1∶1.47,衍生案件同比減少21.26萬件,其中二審、再審審查、再審案件分別同比下降1.66%、2.99%、5.35%。
本網編輯:袁小帥 審核:李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