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語清風 丨以富樂民為功
2025-09-25 08:17:17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紀委網站
反腐資訊網訊: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自古即是政績之根本。西漢賈誼曾在《新書·大政上》中寫道:“為人臣者,以富樂民為功,以貧苦民為罪。”意思是說:從政的人,應該把使人民富裕、歡樂作為功勞,使人民貧窮、困苦當作罪過。簡言之,官做得好不好,民生是重要的檢驗標準。
中唐“詩豪”劉禹錫有句話:“功利存乎人民”,強調為政者應心系百姓,將政績與民眾福祉相結合,這種施政理念貫穿劉禹錫的仕途。在連州任職期間,當?shù)卦庥鲆卟。⒓聪蛟趶V西柳州的柳宗元等人求援,討來藥方,按方制藥,發(fā)給百姓服用。為栽培當?shù)厝瞬?,他親自執(zhí)教講學,使連州文風昌盛,成為“科第甲通省”。在蘇州任刺史時,正遇上大水災,他及時察訪災情和百姓之需,向朝廷上奏章請求救濟,使當?shù)匕傩瞻踩欢冗^災年……劉禹錫無論在哪里為官,都能把百姓的富裕安樂作為施政追求,努力辦好民生實事。
《道德經》中說:“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意思是圣人沒有固定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心聲為意志,引申是指為政者要體察民情,多從百姓的角度想問題、辦事情。為了百姓“富樂”,要不計個人得失,敢于擔當作為。北宋年間,鳳翔知府陳公弼恰遇饑荒,一面是流民遍地,一面是官倉陳糧堆積。主管者既擔心陳糧久放會變質,又不愿冒險開倉放糧。陳公弼斷然決定打開官倉,借糧于民,并愿由其一人獨自承擔責任。最后,當年秋天豐收,百姓借糧全部還清,倉庫里的陳谷也得以換新,百姓官府兩受益。正所謂:“凡政皆務以利民”,一切施政之策,都務必以利民為宗旨。為政者只有把百姓的事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憂民之所憂,切實為百姓解難題。
清代李拔任福州知府時,為“榕蔭堂”題跋云:“在一邑則蔭一邑,在一郡則蔭一郡,在天下則蔭天下。”“蔭”原指林木遮住日光所形成的陰影,能夠遮擋酷日暴曬而給人帶來清涼。以此類比為官,意在強調:為官一任就要像榕樹一樣庇蔭一方、福蔭百姓。清代官箴《居官日省錄》中有言:“膺民社者,不必廣求施濟,但詢其利害所在,害民之事,能寬一分,則民受一分之賜;利民之事,早興一日,則民多一日之安。”意在勸誡為政者要心系百姓冷暖,為民興利除害,多做一些安民惠民的實事。
為民造福,是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渝的執(zhí)政理念和價值追求。“四有書記”谷文昌,帶領東山人民苦戰(zhàn)十幾載,遍植木麻黃,給后代留下了一條綠色林帶;“當代愚公”黃大發(fā),歷時30余年帶領群眾在懸崖絕壁上開鑿出一條“生命渠”;“樵夫”廖俊波,為當?shù)亟洕l(fā)展4年跑了36萬多公里,留下“俊波速度”……他們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靠真功實績贏得了群眾的愛戴。
“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新時代新征程,黨員領導干部要厚植為民情懷,以“人民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為工作的根本標準,把為民造福作為最大政績,聚焦民生關切,把小事辦好、急事辦實、難事辦妥,讓人民生活更富足、更快樂。
本網編輯:袁小帥 審核:李琰玉
頻道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