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語清風 | 順境節(jié)制 逆境堅韌
2025-07-10 09:18:39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網(wǎng)站
順境和逆境,對人都是考驗。如何面對,可見境界高低?!稌x書》記載,東晉名將陶侃屢立戰(zhàn)功,但因受權(quán)臣王敦猜忌,被貶為廣州刺史。陶侃在州府無事之時,常常早上將一百塊大磚搬出廳外,晚上又搬進廳內(nèi),日日如此。身邊人對陶侃這種行為表示不解,問其原因,陶侃答道:“吾方致力中原,過爾優(yōu)逸,恐不堪事,故自勞耳。”
陶侃遭受貶謫,卻不自棄、不消沉,通過搬磚勵志勤力,砥礪自我,逆境中不墜青云之志。貶謫期間,他始終擔心安逸會消磨心志,以后難以擔當大任,不利于收復(fù)中原的大業(yè)。其表現(xiàn)可謂“以心制境”,無論在怎樣的境遇下,始終保持自省、自律、自警、自勵,最終成就一番事業(yè)。
“順境的美德是節(jié)制,逆境的美德是堅韌。”身處順境時,人最容易心浮氣躁、驕傲放縱,這時候最可貴的是自我警醒、自我約束;身處逆境時,人最容易灰心喪氣、萎靡不振,這時候最可貴的是意志堅定、不屈不撓。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中有云:“不可以一時之得意,而自夸其能;亦不可以一時之失意,而自墜其志。”意在提醒世人:得意時要清醒自律,失意時要自愈自勵。
順境,即為“舒適區(qū)”??此破教鬼標?,實則助長惰性,考驗著人的初心和定力。有志之人,則不驕不躁,懂得自我節(jié)制。范仲淹曾因家境貧寒劃粥斷齏,即使條件改善,依然堅持在生活上吃苦、在學(xué)習上刻苦,以磨礪自己的意志。司馬光警枕勵志,為改掉貪睡的習慣,用圓木做成“警枕”,早起讀書,終成一代大家。正所謂“圣人不畏多難而畏無難”,圣人不害怕因困難而遭受磨礪,卻怕因沒有困難而安逸頹落??梢?,一個人在順境時保持憂患意識,克服惰性,加強自我管理,才能不斷進取,有所成就。
逆境,即為“多難區(qū)”。人生總會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難、挫折和風險,越在低谷,越能看清一個人的“彈跳力”。性格堅韌的人,不僅不畏懼逆境,反而在逆境中砥礪前行,有所作為。中唐“詩豪”劉禹錫,為官時數(shù)次被貶,雖屢遭打擊卻始終堅韌不拔。被貶連州期間,當?shù)卦庥鲆卟?,他立即向在廣西柳州的柳宗元和湖南道州的薛景求援,討來藥方,按方制藥,發(fā)給百姓服用,救活了很多人。清末名臣林則徐在“虎門銷煙”后遭誣陷,被革職發(fā)配新疆伊犁。在流放的三年多時間里,他帶病興修水利、開墾屯田,修建“林公渠”“林公井”造福百姓,用實際行動踐行“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誓言。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對于今天的黨員干部來說,“襟度”就是境界格局。當處在“輕舟已過萬重山”的順境時,要牢牢守住信念,加強自律,繃緊紀律規(guī)矩這根弦;當遭遇“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的逆境時,也要積極應(yīng)對,百折不撓,直至戰(zhàn)勝困難。如此,方能行穩(wěn)致遠,以“節(jié)制”與“堅韌”書寫人生華章。
本網(wǎng)編輯:袁小帥 審核:李琰玉
頻道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