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研究要多看“后院和角落”
2025-07-11 16:25:56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網站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了解實際,就要掌握調查研究這個基本功”,強調“聽真話、察真情,真研究問題、研究真問題,不能搞作秀式調研、盆景式調研、蜻蜓點水式調研”。如何改進調查研究?既要求深,也要求實;少看“花瓶和盆景”,多看“后院和角落”。
只看“好地方”,難以掌握全面真實情況,不利于正確決策。“好地方”好就好在有成績、有臉面,更光鮮、更亮麗,但“好地方”不能反映事物全貌,也就不能代表全部真實。倘若在調查研究過程中習慣走“經典路線”,選擇性地在“花瓶和盆景”之處流連,就會存在一葉障目之弊,也就侈談科學判斷、精準施策。更何況,有的“好”是作秀作出來的“好”。“刷白墻”“加青瓦”、刻意規(guī)劃的調研路線和圈定的調研對象、“補充完善”的資料和“反復斟酌”的匯報……對這種“好”必須仔細甄別、堅決反對。
多看“后院和角落”是用好調查研究這一傳家寶的必然要求。顧名思義,“后院和角落”就是那些并不顯眼的地方,需要多留心、多走動,甚至費些力才能發(fā)現和達到的地方。這些地方往往有著“矛盾窩子”,藏著“燙手山芋”。把更多目光投向看似不那么光鮮亮麗的“后院和角落”,多朝著基層走、奔著問題去、向著難處攻,實打實找問題、找不足,才能真正了解政策落實得怎么樣,找準群眾的期盼在哪里。發(fā)現問題、直面問題、解決問題,“后院和角落”里見真章。
“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看“后院和角落”,要堅持實事求是。焦裕祿曾說:“調查時一定要實事求是,不擴大也不縮小,是什么情況就是什么情況,不要先劃一個圈圈,以自己主觀想象去收集材料。”如果看到問題后又逃避問題,甚至掩蓋問題、美化問題,那么調查研究依舊有名無實。此外,也不能先入為主,“帶著框子找例子”,讓調查研究變成了一場“結論的預設”。而是應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摸清情況,找到癥結,做到心中有數,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上。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經常撲下身子、沉到一線,近的遠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眾表揚和批評都要聽,真正把情況摸實摸透。
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在“后院和角落”當然也不例外。當前,黨員干部獲取信息的渠道多了,但與群眾面對面坦誠交流不能少,在實踐中點對點、實打實查擺問題不能少。近日,河南省鹿邑縣范莊村駐村第一書記董桂林的“蹭飯”視頻受到廣泛關注,“到點了到點了,蹭飯蹭飯”“奶奶,我擱你這兒蹭頓飯吃,可中”“大爺,中午吃啥,加雙筷子吧”……在“蹭飯”中,村情民情摸得越來越清,干群關系處得越來越親,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開展調查研究就是走群眾路線。調查研究是走好群眾路線的必修課,識民情、接地氣,才能真正把群眾面臨的問題發(fā)現出來,把群眾的意見反映上來,把群眾創(chuàng)造的經驗總結出來。多看“后院和角落”,就是要撲下身子、沉到一線,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yè)推向前進。
“后院和角落”中有大文章。調查研究能不能深下去、實起來,考驗干部能力、檢驗干部作風。在群眾最需要的地方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必將發(fā)揮更大效用。
本網編輯:袁小帥 審核:李琰玉
- 領導干部要堅決扛起管黨治黨責任
- 正風反腐在身邊·記者百縣行為糧倉筑屏障
- 應勇到國家檢察官學院調研并與教師代表座談
- 應勇在北京四中調研并與教師代表座談
- 趙樂際主持召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十八次委員長會議 決定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9月8日至12日在京舉行
- 李希在山東調研時強調 深入落實新時代黨的自我革命要求 進一步推動紀檢監(jiān)察工作高質量發(fā)展
-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 高質效履行法律監(jiān)督職責|入選聯合國海洋生態(tài)保護案例的背后
- 新疆:舉行調研成果交流會
- 河北:“百卉邯英”人才培養(yǎng)計劃取得積極成效
- 最高檢:深入調研充分論證為刑事訴訟法修改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