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拍偷拍,亚洲,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夜先锋av资源网站,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久久九,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

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主管《反腐資訊》內參官方網(wǎng)站

官方微博

微信公眾號

首頁 > 模范先鋒 > 正文

“國家危難時盡力做貢獻,是每一名中國人的責任”
2025-07-07 09:27:45       來源:人民網(wǎng)-人民日報

導讀:硝煙散盡,功勛長存。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簡稱“南僑機工”)。

硝煙散盡,功勛長存。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簡稱“南僑機工”)。今年4月15日,在赴吉隆坡對馬來西亞進行國事訪問之際,習近平主席在當?shù)孛襟w發(fā)表署名文章指出:“80多年前,馬來西亞南僑機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關鍵時刻奔赴云南,幫助打通滇緬公路這條生命線。這些佳話至今仍在中馬兩國人民中廣為傳頌。”

憑借膽魄與技術,在敵機轟炸下持續(xù)穿行

1937年7月7日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中國沿海重要港口基本淪陷,西北公路和滇越鐵路先后被切斷,滇緬公路成為中國與外部聯(lián)系的重要國際運輸通道。

滇緬公路全長1146公里,從云南昆明通往緬甸,翻越高黎貢山、云嶺等崇山峻嶺,由20萬筑路民眾在9個月內徒手開鑿而成,1938年8月通車后成為“中國抗戰(zhàn)的生命線”。

路修通了,但問題依然嚴峻:當時中國嚴重缺乏熟悉汽車駕駛與維修的技術人員。

危急關頭,時任南僑總會主席陳嘉庚1939年2月在《南洋商報》上發(fā)出《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第六號通告》,征募懂駕駛、會修車的華僑青年回國服務,通告結尾寫道:“事關祖國復興大業(yè),逼切注意辦理是要。”

通告發(fā)出后,短短10天便有80人響應,后續(xù)報名者不斷。他們中有教師、醫(yī)生、商人、工程師,其中不乏家境殷實者。通告要求年齡在20—40歲之間,但前來報名的人中年紀最大的49歲,最小的僅13歲,他們瞞報、虛報年齡,甚至有人女扮男裝,希望回國參與抗戰(zhàn)。1939年,先后有9批共3200余名南僑機工回國支援。他們來自今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緬甸、越南、泰國等國,其中至少有5名是女性。

臨行前的合照定格了南僑機工曾經(jīng)的風華:西裝革履,領帶整齊,發(fā)蠟锃亮。這是一群會吹口琴、能唱英文歌、愛喝咖啡的青年,為了抗戰(zhàn)勝利,他們毫不猶豫離開南洋,奔向被戰(zhàn)火侵襲的祖國。

在云南,南僑機工經(jīng)過兩個月左右的軍事培訓后上崗:會駕駛的擔任卡車司機,負責運輸物資;懂維修的駐扎在沿線主要車站和修理廠,負責車輛維護保障。

從昆明到緬甸,駕車單程需七八天。南僑機工以方向盤為武器,以貨車為掩體,憑借膽魄與技術,在敵機轟炸下持續(xù)穿行。他們從緬甸運進武器彈藥等軍需物資,將中國的桐油、礦產(chǎn)等物資運往海外,為戰(zhàn)時中國提供寶貴支援。

1939年至1942年,經(jīng)滇緬公路運送的軍需物資達50多萬噸,還有不計其數(shù)的民用物資。

“1942年滇緬公路被切斷后,一部分南僑機工投身中美聯(lián)合開辟的駝峰航線,承擔將各類軍用物資轉運至中國戰(zhàn)場的任務;也有部分留在昆明,在盟軍中擔任翻譯、文員等職務。”長期研究南僑機工歷史的云南師范大學華文學院教授夏玉清說。

抗戰(zhàn)期間,海外華僑華人傾盡所能支援中國。一份《世界各地華僑輸財助戰(zhàn)統(tǒng)計表》顯示:1937年至1945年,緬甸華僑華人捐贈飛機19架,南僑總會籌集卡車200輛,南洋地區(qū)捐贈御寒衣物逾700萬件……在這場世界范圍內的“僑心報國”行動中,南僑機工以血肉之軀書寫了壯烈、動人的篇章。

平均每公里就有一名南僑機工為國捐軀

“當初從南洋回到云南的時候,已經(jīng)準備好犧牲了,就沒想過要活著回去。”2018年本報記者第一次采訪羅開瑚時,這位已經(jīng)百歲高齡的老人說。當時他身體硬朗,仍保留著當年在南洋喝咖啡、看報紙的習慣。

1939年7月,年僅21歲的羅開瑚與第八批南僑機工的300多名熱血青年一起坐船回國。

滇緬公路上,處處是生死考驗。山道在崇山峻嶺間盤桓,駕車稍有不慎便會墜入萬丈深淵。行駛在泥濘狹窄、臨近懸崖的路段時,副駕駛員甚至需要“懸掛”在車外,充當“人肉導航”。路上蚊蟲肆虐、瘧疾流行,上千名機工倒在運輸途中。敵機轟炸更是家常便飯,車輛一旦中彈,機工幾無生還希望。

“打擺子(瘧疾)、沒有停過的炮火,我的好多戰(zhàn)友都犧牲了。”羅開瑚平靜的聲音中透出歲月抹不去的痛楚。

南僑機工不僅是戰(zhàn)士,還是工程師。他們憑借智慧應對重重困難:自制防滑三角木、冷卻水箱、視線測量桿等工具,以應對滑坡、高溫、急彎等惡劣條件。

“視線測量桿是南僑機工謝川周發(fā)明的??ㄜ囈曇笆芟蓿蛯⒅褡酉鞒蓛啥涡≈窀?,插在車燈兩側,作為測距標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車頭,相當于現(xiàn)在汽車的保險杠。”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講解員余有蘭說。

橫跨瀾滄江的功果橋是滇緬公路的“咽喉”,曾多次成為敵人重點轟炸的目標。日軍炸毀功果橋后,日本電臺曾揚言“滇緬公路已斷,3個月內無通車希望”。南僑機工廖國雄回憶,為了盡快恢復滇緬公路交通線,南僑機工與當?shù)孛癖娪脦装僦豢沼屯霸筛〈?,上鋪木板,只?0小時就搭起長達300米的浮橋,保證了這條抗日運輸大動脈的暢通。

不久前,南僑機工李月美的孫女楊婷,與一群機工后人重走滇緬公路,緬懷先輩的英勇事跡。楊婷小時候經(jīng)常聽家人講南僑機工的故事。李月美駕駛技術出眾、反應敏捷,是躲避轟炸的好手。日軍飛機在天空盤旋時,她和戰(zhàn)友配合默契,或用樹枝遮擋車子反光的后視鏡,或是爭分奪秒地將車子開進茂密的樹林。

“奶奶是女扮男裝加入南僑機工隊伍的。”楊婷說,李月美憑借過人的智慧和毅力順利通過各項考核,“她長得高大結實,當時報名處的人都沒看出破綻。”直到一次意外翻車,李月美被路過的機工發(fā)現(xiàn)并送往醫(yī)院救治,急救過程中她的身份才被識破。“當代花木蘭”的故事當時被廣泛報道,轟動海內外。

像李月美這樣的英雄,在南僑機工中還有許多:13歲歸國參戰(zhàn)的蔣印生,放棄南洋高薪工作的王文松,僅用一周自學駕駛奔赴前線的吳惠民……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3200余名南僑機工中,超過1/3在滇緬公路沿線英勇犧牲。滇緬公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一名南僑機工為國捐軀。

硝煙散盡后,他們的名字留在這里

中緬邊境線上,云南德宏畹町,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高高聳立。天剛微亮,守碑人葉曉東就騎著電瓶車來到碑下,爬上長長的臺階,擦拭碑面、給花木澆水、打掃地面上的落葉……二十年如一日。

紀念碑后方,記述南僑機工回國抗戰(zhàn)的浮雕長廊里,雕刻著南僑機工英名錄。每每行至此處,葉曉東的目光總會在“陳團圓”這個名字上停留,這是他的生父。

“父親的名字在這兒,父親就在這兒。”第一次在英名錄上看到父親的名字時,葉曉東這樣想。作為南僑機工后代,葉曉東一出生便浸染國殤的悲愴。1944年,父親陳團圓因不愿出賣戰(zhàn)友慘遭日軍活埋,當時葉曉東僅3個月大。

2005年,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市畹町鎮(zhèn)落成,葉曉東主動擔任守碑人,每天為父親和父親的戰(zhàn)友們清掃擦拭紀念碑、英名錄。

20年來,葉曉東每天風雨無阻地守著碑。有海內外南僑機工后人來尋親,撫著紀念碑上的名字痛哭,他會陪著一起哭,面對紀念碑深深鞠躬;有游客到此,他會不厭其煩地講述南僑機工的英勇事跡。

南僑機工后人陳達婭攜手其他機工后代,共同創(chuàng)作并演繹大型交響組歌《南僑頌》。這部作品從國內劇場走向海外舞臺,讓南僑機工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曉。不少人不遠萬里趕來觀看演出,很多觀眾淚灑當場。

如今,馬來西亞、新加坡兩國也建有南僑機工紀念碑,馬來西亞正推動建設南僑機工紀念公園和南僑機工紀念館。每年抗戰(zhàn)勝利紀念日,馬來西亞等地的華僑華人社團都會在紀念碑前舉行活動,緬懷南僑機工為抗戰(zhàn)作出的偉大貢獻。

2020年,羅開瑚去世;2022年,蔣印生去世。此后,世上再無南僑機工,但他們“舍身而不顧,毀家而不怨”的故事將被永遠銘記。

2018年,“南僑機工歷史檔案”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qū)名錄》。檔案真實記錄了抗戰(zhàn)期間南洋華僑志愿回國抗日的全過程,也鐫刻下海外華僑華人反抗暴政、維護人類和平的記憶。2019年,馬來西亞二戰(zhàn)歷史研究會授予南僑機工“亞洲和平獎”。

羅開瑚生前接受采訪時說:“國家危難時盡力做貢獻,是每一名中國人的責任,無論是生是死。”

“一邊是富有安逸的生活,一邊是炮火喧囂的戰(zhàn)場,南僑機工毅然選擇后者,這源于中華民族血脈中割不斷的聯(lián)系。他們的壯舉既為中華民族抵御外侮、爭取民族獨立筑起流動的鋼鐵長城,也為世界和平事業(yè)刻下華僑群體的歷史印記。為民族獨立而抗爭、為世界和平而奉獻,南僑機工的名字將永遠鐫刻在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史冊與人類反法西斯的共同記憶之中。”夏玉清說,“今天,面對動蕩的國際局勢,我們紀念南僑機工,不只是回顧歷史,更是在傳承精神。他們跨越時空的信念提醒我們,和平需要守護,未來需要共建。”

本網(wǎng)編輯:袁小帥   審核:李琰玉

頻道精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