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常談 | 不畏艱辛 勇攀高峰
2023-08-02 08:40:47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網(wǎng)站
“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這句話出自《資本論》第一卷法文版序言和跋。為創(chuàng)作《資本論》,馬克思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他用這句話啟示人們,進行科學研究和革命工作,不能淺嘗輒止,而要下大氣力、下苦功夫。
年輕時的馬克思就養(yǎng)成了刻苦鉆研的習慣。1836年,馬克思轉(zhuǎn)入柏林大學學習,開啟了學習和生活的新篇章。他努力使自己專注于科學與藝術(shù),幾乎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以至于他的父親不得不寫信要求馬克思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學習,珍視健康這一最大的財富。1837年11月,馬克思給父親寫了一封長信,講述自己一方面“不加任何批判地,像小學生一般地”閱讀了大量文獻,另一方面已經(jīng)完成了大約300頁的手稿,“試圖使某種法哲學體系貫穿整個法的領域”。
整個大學期間,馬克思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關注點也從理想主義轉(zhuǎn)到現(xiàn)實。但是,當時大學里學究式的授課根本無法滿足他對知識的渴求與執(zhí)著。馬克思通過自學博覽群書,希望從書中尋求現(xiàn)實問題的答案?!恶R克思傳》的作者弗蘭茨·梅林曾說,馬克思通過自學獲得的知識,是“慢慢用羹匙喂似的講演十年也不能給他的”。
馬克思將這種刻苦鉆研的學習態(tài)度帶到了理論研究和革命工作之中。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以后,他幾經(jīng)輾轉(zhuǎn)來到倫敦。當時英國的社會經(jīng)濟狀況為研究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提供了最適合的范本。為了準確、深入地研究資本主義發(fā)展規(guī)律,馬克思沒有滿足于自己1000余冊的藏書,而是將目光投向了大英博物館。從1850年開始,他每天早上9點到晚上7點在博物館的閱覽室查閱資料、從事研究。
馬克思對待科學研究極為嚴謹,幾乎對每一本讀過的書都做了摘要和筆記。三年多時間,馬克思從資產(chǎn)階級經(jīng)濟學家的著作、官方文件和期刊中摘錄相關內(nèi)容,最后積累了滿滿24個筆記本,共1250多頁,形成了著名的《倫敦筆記》。
隨時隨地進行摘錄和做讀書筆記,是馬克思從大學時候就養(yǎng)成的良好習慣。每隔幾年,他就會拿出以前做過的摘錄和筆記,重新閱讀和學習。這一習慣不僅有助于鞏固知識,還極大地便利了他的研究,使他終生受益。通過這種方式,馬克思讓書“服從我的意志,供我使用”。
在倫敦的34年,馬克思經(jīng)歷了各種悲慘境遇,親人離世,病痛交加,貧困潦倒,但他克服一切困難,看書、研究、寫作、演講,使得自己的科學研究工作取得重大成果。被譽為“工人階級的圣經(jīng)”的《資本論》便誕生于這一時期。
為了準確、深刻地了解資本主義國家的經(jīng)濟狀況,他深入到工廠、農(nóng)村開展廣泛的調(diào)查研究。在寫作這部巨著的過程中,馬克思研究了1500多種書籍、檔案和文獻資料。為了充分地探討英國工廠法問題,他甚至翻遍了整個大英博物館里英國與蘇格蘭調(diào)查委員會和工廠視察員所作藍皮書(調(diào)查團報告書)。在創(chuàng)作關于地租理論部分時,馬克思意識到應該將俄國復雜的土地關系作為典型實例,進一步充實研究。因此,他開始下大力氣學習俄文,以便直接閱讀俄國官方的調(diào)查報告和俄國學者的著作。盡管俄文學習非常艱難,但是他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就能順利地閱讀俄文文獻了。恩格斯在整理馬克思遺稿時,吃驚地發(fā)現(xiàn)其中竟有超過兩立方米的材料是俄國的統(tǒng)計文獻。
馬克思曾說:“要是隔一個月重看自己所寫的一些東西,就會感到不滿意,于是又得全部改寫。”1865年底,馬克思終于完成了《資本論》第三部手稿的創(chuàng)作,但是他并未急于將手稿送到出版商手中,而是讀了又讀、改了又改。1867年9月,《資本論》第一卷出版。那一刻,馬克思“痛快得無以復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人類思想史上,就科學性、真理性、影響力、傳播面而言,沒有一種思想理論能達到馬克思主義的高度,也沒有一種學說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世界產(chǎn)生了如此巨大的影響。馬克思的一生,是不畏艱難險阻、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馬克思取得的巨大成就,是與他刻苦鉆研、不畏艱辛的“學者和革命家的品質(zhì)”分不開的。時至今日,重溫馬克思追求真理的一生,我們依然深受啟發(fā)。進入新時代,國內(nèi)外形勢新變化和實踐新要求,迫切要求我們從理論和實踐的結(jié)合上深入回答一系列重大課題。我們要接過刻苦鉆研的接力棒,以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tài)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tài),勇挑重擔、苦干實干,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留下許黨報國的奮斗足跡。(張彥?。?/span>
本網(wǎng)編輯:程林青 審核:袁建領